(转载)漫话骗子的故事

原作者:Master-Hash

骗子是种天生适合小说的形象。

  • 说谎有其目的,构成了小说的动机;
  • 谎言与事实的矛盾推动小说发展;
  • 谎言本身的特点能体现人物形象;
  • 周围人对谎言的反应也能体现周围人的形象。

我更关心迫于现实困境而说谎的骗子:如果坦白,事实并非不可原谅;可为什么他还是选择说谎?这会自然把读者引向反思社会。

我最喜欢的骗子是《莫比乌斯》里的阿木和《恋爱绮谭》里的苏半夏。先说前者。

如果读者没读过《莫比乌斯》,故事大概讲,厨子阿木为生计假装艺术家给潘老板的女儿小舟当家教,目睹潘老板家的严格管制和情感生疏,和小舟谈论富裕和不羁的生活哪种更值得过,后应小舟要求驾车出游,希望走到莫比乌斯环的反面颠倒世界,回家后阿木的谎言暴露,被逐出老板家门,走前颠倒木雕,假装世界已经翻转。

谁骗了谁,又在谁面前卸下伪装?谁在帮谁打掩护?

阿木的谎言仅有一个:他会画画。他只骗了潘老板一人,目的是骗进豪宅教书骗工资。他骗技拙劣,一眼被小舟识破“用握铅笔的姿势画画”,也只能骗过更拙劣的各大老板。潘老板不差钱,只担心阿木要拐骗他家闺女。但阿木无论事实(不会画画;会木雕;各种闲聊过往经历)还是情感上都未骗小舟。甚至情感上比小舟父母同学还真诚。愿意走进小舟内心,离开前也不忘留下希望。

小舟也是骗子,帮阿木圆谎,为了情感。可谓各取所需。

(顺便一提,那本书里另一篇《橙》探讨的是信任,其中男朋友也是位骗子,写得很欢乐,欢迎来读)

再看恋爱绮谭。苏半夏是位登峰造极的骗子,她的谎言是“她存在”,她靠一副画皮,有了机会得到顾韦的爱,但她“到底值不值得爱”的自我怀疑,因此变本加厉。

其中她有许多机会让顾韦记起她。她可以让顾韦想起小时候的夏天。她自己的解释是“自私”,在一个完美的夏天后永远消失,但她何必如此?

上面的例子证明,说谎不一定是骗子的“本性”,而是形势使然。说谎者自身所受道德折磨也许更甚于旁人。我们可以说,社会所造成的痛苦,通过骗子内心的纠结集中体现了出来。


以上基本上是我高三暑假随手写的文论笔记,改动很小,有点惊讶。我明白了小说里的骗子都有自己的纠结,旁人也大可原谅。可现实中我过的生活真诚透明,诚实绝不会赢得对方的批评或厌恶。我从不需要考虑隐瞒什么——简简单单。

我也知道并非人人如此。朋友向我隐瞒真情实感,假装开心,我努力理解,但终究做不到。我可以理解功利的骗子,寻求温暖的骗子,但对有意隐匿、有时爆发的情感毫无办法。这应该怪谁?要是真能知道,写成小说,一定比批评贫富差异、批评社会排斥更深刻吧。

我想,要是我遇见一位骗子——不要有上面那位那么复杂,阿木或半夏那样的就可以——我会怎么对待呢?如何解决她内心的纠结?我可以创造一片安全区,但社会环境是我改变不了的。如果解决谎言就是解决社会问题,那可比理解骗子的内心难百倍。

有谁知道哪位骗子如何得到了好结局吗?